文化旅游 ——一个并不新的新事物

2023-02-09 4413 沈有龄 澳门日报

 尼修斯

 上年十二月在郑家大屋上演由澳门舞蹈家刘迎宏自导自演的《夜 · 观应》,细緻精美,巧妙地运用了郑家大屋建筑之美及自带的历史感,作品没有硬套在建筑上,取其名而恣意骑劫,在宾主之间,取得很好的平衡,深具发展成文化旅游演出项目的特质。《夜 · 观应》以环境舞蹈剧场形式演出, 观众在屋外的亚婆井前地等候入场,几位少女舞者携灯引领观众,推开郑家大门,演出採用推开一门又一门,层层推进,风景变换;由大门到轿道,通过荣禄第到前院再进入通奉第,把观众的情绪层层堆叠。 同行的外地友人首次到郑家大屋,每到一区都发出讚歎声,郑家大屋面积不算很大,但空间的转换、观众的好奇心、舞者的编排、灯光内敛的变化,放大了观众的想像空间。层层进入不只是形式,而是切合了舞剧本身的内涵,让观众一层又一层地揭开郑观应先生的心路历程。演出的主要场区在通奉第的露天前院,演出分为五幕,每幕的演出恰到好处;不过可惜在第四幕的“宏愿大志”,观众进入通奉第,在室内看郑观应先生忧国忧民,编写巨着的独舞后,便要行回头路到前院继续观赏,层层推进的形式中断了;似乎更合理的空间应用,是把观众引领到二楼余庆堂,在上面看演出,再穿过积善堂回到前院。后来得知是建筑物二楼的承重有限制,无法接待这么多观众,实在可惜。

 整个演出的篇幅不长,大约四十五分钟,但在短短的时间中,导演刘迎宏善用场景的历史感与舞蹈作品之间擦出的化学作用,对澳门居民或游客,都是一次很好的观影经验。这个优秀而有格调的作品,是否能发展成一个文化旅游项目呢 ?  既凸显澳门文化遗产之美,让人欣赏到澳门艺术家的心思、更可成为游客的独特难忘经验。说到这里,便牵涉到驻场长演和短期演出的不同,要考虑的是更複杂的问题 。若是自给自足,或政府只是支持小部分製作费用,製作团体要解决的是长期成本、人员数目、票价、噪音、邻里关係、维修保养等等。《夜 · 观应》是脱胎自二〇二一年的澳门文化传播大使领航计划《夜 · 观 · 应》环境舞蹈剧场,当时的前后台人员近百人;刘迎宏有了前作的经验,在很多方面已考虑周详,在《夜 · 观应》中已把作品和人手精炼,但目测仍需要二十多人,由于场地面积不大,观众量有限,若要驻场长演,要靠票房达至收支平衡,殊不容易;在音乐的选取上,他採用了不少轻而有力的音乐,减少了对紧贴郑家大屋而居的邻里的滋扰;在器材的放置上,若长期放置,除了要投放维修保养的资金外,更要解决如何与建筑融为一体,不破坏观赏时的美感,却又不损文遗的一砖一瓦,要花尽心思了。

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或用户投稿文章,不代表澳门新闻日报立场,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eeea.com/yishu/3095/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更多

精心推荐

更多

TAG标签

更多

联系我们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(82065986)

电话:0592-5197200

扫码手机访问

扫码手机访问